Ambertree Psychology | Carlton

View Original

从中华文化视角看心理健康:心理治疗真的那么重要吗?

精神卫生保健在不断的发展,了解文化背景对于提供有效和富有共情的治疗极其重要。 心理治疗是心理健康服务的基石,可是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则具有不同的见解。 华人对看心理医生有些什么固守的观念? 华人在参与心理治疗过程中会面临什么难处?有文化认知的护理究竟是什么样子?

从中华文化视角看心理健康

传统中华文化的思想和社会规范,在一般华人对待心理问题的态度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因而华人和西方人对心理健康的看法有很大的区别。

  • 污名与沉默: 心理健康问题在华人社会中可能会受到严重的污名化。华人社会的群体关系建设,导致怕人耻笑、家丑不可外扬等认知。 许多人在心理健康出问题时,可能会感到羞耻或尴尬,因而不愿主动求助。这种“污名障碍” 可能会导致人们不愿意坦然正视心理健康问题,继而在沉默中忍受痛苦。

  • 集体和谐: 中华文化高度重视集体和谐与家庭荣誉。个人问题,包括心理健康问题,可能被视为对家庭或社会和谐的潜在干扰。这些道德枷锁可能会阻止人们寻求治疗或公开讨论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 实用主义:一般华人信奉实用主义,也非常节俭,坚持要把钱花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消费上,而不舍得花钱寻求心理治疗。

  • 传统中医(TCM): 传统中医譬如针灸、草药和太极等早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这些调理方法 注重身体和心灵的平衡,通常通过能量流动和平衡的视角来看待健康问题。这种整体方法可能会对心理治疗的认知和整合方式起了偏差。

华人对心理治疗的矛盾

  • 语言障碍: 语言可能成了有效心理治疗的障碍。即使是那些口操英语的人,用第二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时,也是颇有难度的。如果心理医生能够用来访者的母语(如华语或粤语)来沟通,即可弥合这一差距。

  • 文化不匹配: 西方的治疗模式可能不样样符合中华文化价值观和信仰。例如,一些西方疗法 强调个人主义 就可能与中华文化中的集体取向有冲突。如果心理咨询师经历过类似来访者的文化生活,双方的共情点就能够促进心理治疗的过程。其实心理学和中医的观念是有很多具体的相同点。

  • 误解和不信任:与陌生人公开讨论个人问题的想法对于许多华人来说可能是不寻常和不舒服的。对与西方形式的心理治疗 一般华人可能会缺乏理解或抱持不信任的态度。

通往文化意识心理治疗的路径

  • 建立文化认知:心理医生对中华文化价值观、沟通方式和传统健康信仰有所理解 是心理医生对华人提供有效的心理治疗的基石。持续的教育和抱持文化谦卑的态度也是文化认知的关键。

  • 结合文化元素: 将中华文化的元素融入治疗中可以增强其相关性和有效性。例如,结合符合传统中国哲学的正念和冥想练习是相得益彰的。理解并尊重中医在来访者生活中的角色,也可以促进对心理治疗更整体的看法。

  • 家庭参与: 以儒家思想出发,尊重中华文化以家为主,所以在心理咨询的过程,家庭这个单位是不可忽视的。适当的时候在治疗过程中纳入家庭成员也或许是有利的。家庭治疗课程或家庭教育工作坊都上,都可帮助来访者建立和增强家庭环境这个辅助单位。

  • 心理教育: 以文化认知的视角来给予来访者关于心理健康和心理治疗的认知可帮助减少被污名化的恐惧,并增加对心理治疗的接受程度。提供与中华文化价值观相吻合的资料和信息,也可促进对心理健康护理的理解。

案例研究: 小李的心理健康之旅 - 弥合文化差距

小李是一名25岁的中国女性,在移居澳大利亚 学习后,经历了严重的焦虑和抑郁。最初,她由于文化污名和害怕被评判而对寻求治疗犹豫不决。她的治疗师采取了拥有文化认知的方法,认同小李的恐惧感,并以与她文化背景相吻合的方式解释治疗过程。 通过结合正念的元素并讨论传统中华实践的作用,治疗师建立了信任和融洽的关系。经过小李的同意 某些疗程 纳入了她的家庭成员。这也帮助解决了集体和谐的担忧,并增强了她的支持网络。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李开始将治疗视为一种恢复生活平衡与和谐的途径,而不是一种 脆弱的表现。

为了提供有效和富有仁爱共情的心理健康护理,理解心理治疗对华人的意义至关重要。通过承认文化观念,解决难处并依据不同文化背景调整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提供更有意义和有效的支持。在 Ambertree Psychology ,我们致力于提供有文化意识的心理健康护理。如果您或您认识的人正在寻求尊重并理解您的文化背景的辅助单位,请与我们联系。在这里,我们秉持以仁爱共情和相互理解的理念,来引导您心理健康的旅程。